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
精益生產咨詢公司概述:精益管理一直被大家誤解:有人說精益管理就是減員增效;又有人說,精益管理就是節流降本;還有人說,精益管理就是現場改善。其實,從管理和改善的本質出發,精益管理的對象應該包括企業精益的全部,綜合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精益管理
一、針對資源進行改善
眾所周知,企業經營資源主要是指人、財、物(廠房、設備、工具、能源等)。在這方面,精益管理的重點就是要提升資源效率或提升單位資源產出能力水平。
人均產值、人均利潤、資產回報率、資金周轉率、單位面積產出、單位機臺產出、每度電產出、每噸水產出等都是精益管理需要著力提升的對象。除了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資源之外,還有技術(含發明專利及工藝竅門等)、品牌、客戶等也是日益重要的企業經營資源,如何提升新技術貢獻值、專利轉化率、品牌宣傳產出水平、客戶資源轉化率等都是精益管理重要的改善對象。
二、針對結果進行改善
根據經驗,一般用Q、C、D、S、M等來定義企業經營結果,其中Q是Quality:品質,C是Cost:成本,D是Delivery:交付,S是Safety或Security:安全,M是Moral:員工士氣(積極性)。
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會狹義理解QCDSM,以為Q就是產品品質,C就是生產成本,D就是產品交付,S就是工傷事故,M就是員工滿意度。其結果是,生產部門成為背負所有管理責任的主體,而其他部門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工作上可以少負責任甚至不負責任。
正確的做法是學會廣義理解QCDSM的含義,并以此要求和衡量所有部門工作,讓它們各司其職,形成相互支撐的目標及結果體系。
比如,銷售部門的Q是銷售額和毛利率,C是銷售費用占比,D是客戶訴求響應速度,S是客戶流失率或壞賬金額;生產部門的Q是產品批量合格率,C是生產效率等,D是計劃或訂單交付達成率,S是工傷事故件數;人力資源部門的Q是新員工(可定義時間)離職率,C是勞務成本占比,D是招聘響應速度,S是勞資糾紛次數,M是各部門發明創造或改善的數量。其他如研發部門、工藝技術部門、財務部門等等都可以如此這般定義工作目標和結果,以形成企業經營合力。精益管理就是要把各部門員工組織起來,持續開展旨在改善這些經營目標和結果的活動。
三、針對流程進行改善
關于流程改善,有專家提出各種各樣的設想,其中之一就是“流程再造”,他們把企業內流程分為“關鍵流程”(研發、銷售和生產為關鍵流程)和“輔助流程”(人事、行政和財務等為輔助流程)兩大類進行認知,然后分析流程的問題,并重新構建流程。
流程再造聽起來美好,但卻無法獲得成功,原因在于其不能或不愿跳出組織職能(部門)看流程,也不能或不愿跳出組織職能(部門)改良流程,其結果是部門內自得其樂,更可怕的是各部門再造適合自己部門的流程,惡化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
精益管理流程改善的方向是在保障資源效率和各相關職能部門QCDSM前提下,縮短周期,加快流動。流程周期越短,耗費資源越少,經營效率越高。
1、進行產品化流程改善,就需要把研發、銷售、技術、生產、采購、品質和計劃、物流等部門組織起來,并以加快進度為精益管理目標,實現從從一個部門流向另一個部門工作方式向多部門協同并行流動工作方式的轉變。
2、實物流和信息流的改善,也需要把相關部門組織起來,開展旨在縮短生產周期的全面改善,銷售部門縮短訂單處理周期,采購部門縮短采購周期,生產部門縮短加工周期,檢查部門縮短檢查周期等。
3、人力資源發展流程改善也是如此,與其抱怨有能力的老員工留不住,倒不如研究和落實適應新時代的人力資源戰略,著力打造“快速復制人才機制”,即設法留住新員工,并以比從前快5倍甚至更高的速度幫助新員工成長、成才。
建立生產有序、管理順暢,操作規范,士氣高昂、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作業現場;
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外觀視覺價值體現、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
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維護能力,提高效率
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循環評價、人才育成、持續改善、績效管理、文化養成體系;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期、增加利潤,讓管理更系統科學,執行力更強
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物流、改善工作環境等